_2">

当心!新的医保卡诈骗又来了,千万别被骗!
2016-11-22 新乡网警巡查执法
近日,不少市民反映,有不法分子冒用社保(医保)部门名义,打电话或发短信给市民,称社保卡或医保卡被冻结或出现异常,让市民提供个人的相关信息。我市社保中心和市公安局发布预警,请市民提高警惕。
不过,仔细分析已经出现的几种骗术,发现犯罪嫌疑人行骗的套路大同小异,只要抓住其中几个关键环节,就能有效避免。
骗术一:医保卡“异常被锁”
10月25日中午11点左右,市民王先生接到一个电话:“您好,我是上海社保局的工作人员。您的医保卡使用异常已经被锁卡,如有疑问请拨9转人工服务……”
明明是新乡的医保卡,为什么会是上海社保局给自己打电话呢?王先生有些疑惑。不过,因为涉及切身利益,他还是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态按下了数字键9。
面对王先生的询问,对方表现得很“专业”:“我们先在系统里帮您查一下您的医保信息。”大约1分钟后,对方称已经查询到王先生的医保卡“因使用异常被锁卡。”
紧接着,对方要求王先生提供姓名、身份证号、医保卡账户等,并称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激活账户。
所幸,王先生的警惕性蛮高,犹豫一会儿后称“我会亲自到现场办理,你们的具体办公地点在哪里?”
一听这话,对方立马挂断电话。
王先生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是接到诈骗电话了。
骗术二:医保卡被盗刷透支
11月14日上午8点多,市民毛先生接到一个陌生男人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新乡医保监察局的工作人员”。
对方称,今年2月15日到3月30日期间,毛先生的医保卡在上海闸北中心医院刷卡买药,透支了8000余元的。
“使用医保卡透支消费违反国家规定,请你务必在下午5点前跟上海公安局联系一下。”
毛先生顿时慌了神儿,连忙按照对方的指示按下了数字键9。
接电话的“周警官”说,警方能帮毛先生立案调查,但前提是毛先生先把透支的钱还上,否则医保卡就不能使用。
挂断电话,毛先生又把事情翻来覆去想了一遍,发现对方说的话有很多可疑之处:自己的医保卡从没丢过,也从没外借,怎么可能被人用来盗刷呢?
毛先生越想越不对劲,立即给新乡市医保中心打了电话,而对方明确的告诉他,从没有工作人员给他打过电话,这一定是骗子行骗的一种手段。
骗术三:用医保卡购买非法药品
相比王先生和毛先生,市民张先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你在上海办理了医保卡,涉嫌非法购买国家禁用药品6000元。”一个自称是“侦查局工作人员”的男子给张先生打电话。
“我从来没有在上海办过医保卡。”张先生一开始还挺镇定,说得斩钉截铁。
“那我帮你把电话转到上海嘉定公安局报案。”对方的语气中听不出丝毫的慌张。
转接的电话很快被接通,而“警官”也“证实”张先生的确有利用医保卡非法购买禁用药品。
“如果你不相信,你可去核对一下这是不是嘉定公安局的电话。”说着,对方就报给张先生一个电话号码。
张先生用自己的手机拨打114询问,证实该电话号码登记的的确是嘉定公安局的电话。
几分钟后,“警官”再次给张先生打来电话,称张先生的建设银行卡内有非法收入30万元,要先转到指定账户里才安全。
因为已经“证实”了“警官”的身份,张先生便按照对方的要求对银行卡进行操作。
很快,他便收到银行发来的转账信息,发现账户里原有的13612元被转走。
这下,张先生才意识到自己受骗了,赶紧报警。
骗术四:医保卡被人用来洗钱
市民夏女士同样接到来自“医保中心”的电话,称她的医保卡在上海一家医院被人而已刷卡透支消费,实际上是被人盗用参与洗钱犯罪。
夏女士一下就乱了阵脚,顺着“医保中心工作人员”的话,一步步走进了对方早已设置好的圈套:
按照对方的指点和“警方”取得联系;随后按照对方的提示,将银行卡里的钱全部汇到对方提供的所谓“安全账户”里;
手忙脚乱在ATM机上操作一番,等夏女士反应过来,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向所谓的“安全账户”里汇了1.7万元人民币。
警方提醒:稍加留意这四种骗术,大同小异:
首先,犯罪嫌疑人一般会冒充“社保局”、“社保中心”的工作人员给参保人员打电话,先骗取参保人员的信任。
接到电话,无论真假,可以到最近的医保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刷卡验证,也可拨打社保服务热线12333或直接到所属社保机构进行咨询。
其次,大家要明确一点,现在的医保卡是不能异地刷卡的,更不具有透支消费功能。
第三,如果参保人员的医保卡购买药品超量或者存在其他违规操作,医保卡是会被自动冻结的,但即便如此,社保中心的工作人员是绝对不会直接打电话要求参保人员汇款的。
第四,公检法机关作为执法部门,是不会使用电话的方式对所谓涉嫌洗钱或者诈骗等犯罪问题进行处理的,办理案件也从不提供所谓的“安全账号”。
新乡网警防诈骗案例分析第十八期
2016-11-21 新乡网警巡查执法
为全面提高我市人民群众识骗、识诈的防范意识,新乡网警巡查执法将会定期推送发生在我市的部分真实网络诈骗案例并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建议,揭开信用卡、电信、网络诈骗的神秘面纱,警民一起共筑网络安全防线。
上周(11月14日——11月20日),我市范围内又发生多起网络和微信诈骗案件。主要集中在QQ兑换游戏币、淘宝代运营被骗等方面。
以下为3起典型案例:
一、【兑换游戏币被骗】
2016年11月17日19时侯某报称:其在河南*学院*号楼上网,对方以游戏币兑换现金为由要求交押金,微信转账4332元后发现被骗。11月12日16时朱某报称:其在新乡*学院收到中奖短信,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后收到自称人民法院的电话,已缴纳违约金为由,支付宝转账6000元后发现被骗。
防范建议:利用游戏币交易进行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常见的诈骗方式:一是低价销售游戏装备,犯罪分子利用某款网络游戏,进行游戏币及装备的买卖,在骗取玩家信任后,让玩家通过线下银行汇款的方式,待得到钱款后即食言,不予交易;二是在游戏论坛上发表提供代练,待得到玩家提供了汇款及游戏账号后,代练一两天后连同账号一起侵吞;三是在交易账号时,虽提供了比较详细的资料,待玩家交易结束玩了几天后,账号就被盗了过去,造成经济损失。
二、【被淘宝代运营诈骗】
2016年11月16日,获嘉县赵某报案称:2015年1月份,其在QQ上加了一个自称是淘宝代营运的人,先后分两次向该人交纳200元、480元开设淘宝视频费用和店铺装修费用,但对方一直没对其淘宝店铺进行维护,且现已联系不上。
防范建议:这类案件的显著特点是在百度、同城、贴吧等各种平台做代运营的广告,发布各种诱导信息,在QQ上假冒客服或业务员行骗。赵某在要求对方为其淘宝店铺代运营的时候,未签订代运营合同,只听信对方所说的就向对方账户转账。建议开办人在选择代运营的时候,一定要擦亮双眼,仔细辨别,防止被骗。
三、【微信购物被骗】
获嘉县冯某通过微信在朋友圈购买魔术道具时,付款后对方不仅没有发货,并将冯某删除拉黑,共计损失1900百元整。
防范建议:微信的火爆,让越来越多人将微信作为新的营销平台,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由于微信朋友圈不需要进行实名认证,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信管理缺陷,在朋友圈出售虚假商品进行行骗,大家在朋友圈进行购物时,一定要核对对方出售商品的资质,防止被骗。